CJD專欄--1. 最初的案例
1913年,28歲的Creutzfeldt在老師Alzheimer的指導之下,研究一個前所未見的案例。 病人是一位22歲的女性,在她16歲的時候,曾因為走路不穩來找過Alzheimer。病人的母親在56歲時不知道什麼原因去世了,而兄弟姊妹之中也有兩位罹患智能不足。病人的症狀包括顫抖,肌肉強直痙攣,錐體束症候,而且很快地變得走路愈來愈不穩,並有痴呆的現象。之後出現的症狀還包括眼震,身體僵硬,肌躍症,及不講話等情況。在發病12個月之後,病人因癲癇重積狀態而死。當時,Creutzfeldt在報告中並未提及腦中是否有空泡或是海綿狀病變。因為戰爭之故,這個案例一直到1920年才發表。 而在次年,37歲的Jakob也發表了4個他在漢堡大學所見的案例。前3個案例,Jakob稱之為spastic pseudosclerosis, disseminated encephalomyeloparly,文中他提到前人報告過的類似個案,包括Creutzfeldt的案例在內。Jakob的第4個案例,他則稱之為resembling pseudosclerosis。 Jakob當時有機會審視Creutzfeldt的病理切片,而且也取得Creutzfeldt論文的抽印本,他認為Creutzfeldt病人的病理變化和他的四位病人的病變很類似,所以他將這些病人歸成一類,稱之為spastic pseudosclerosis,然而Creutzfeldt卻不喜歡這個病名。 因為pseudosclerosis一詞,由Westphal在1883年提出,指的是一些臨床疑似多發性硬化症(multiple sclerosis),而後病理檢查卻證實不是多發性硬化症的病人;而後pseudosclerosis被視為是威爾森氏症的一種情況。 Jakob在發表最初的四個案例時,心裡雖也明白這些,但他仍認為這些病人是屬於pseudosclerosis的某一種型式。由於他和Creutzfeldt的病人很明顯地都有錐體束症狀,所以Jakob在pseudosclerosis之前又冠上spastic這個字。儘管Creutzfeldt同意Jakob將他們這五個病人歸成一類;然而,他卻不贊成這種病是屬於原先某種疾病的另一種特殊表現。Creutzfeldt堅持這一類的病應是一種新的神經學的疾病。 而今回溯來看這5個案例,其中以Ja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