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JD專欄--5. DeArmond 的神經病理學研究
Prusiner做出PrP27-30的抗體之後,他先得知道PrP27-30存在腦子的什麼地方,才能推測PrP27-30與病理變化之間的關係。Prusiner在1984年找來了 DeArmond。
DeArmond是一位神經病理學者,原是以GFAP來研究星狀膠細胞。當他與Prusiner合作,以免疫染色的方式第一次看到類澱粉斑塊時,他毅然捨棄初衷,轉向prion疾病的研究。1985年,他們以電子顯微鏡的觀察,看到斑塊之中有很多含PrP27-30的絲狀結構,他們稱之為prion amyloid filament。這些發現首度將病理變化和prion兩者連在一起。
接下來的問題是:這些類澱粉斑塊是否就是造成神經組織發生病變的原因?就以西方墨點的方式來分析,不論是感染了羊搔癢症的倉鼠腦,或者是CJD病人的腦子,其腦中都含有大量的scrapie PrP,然而卻只有少量的PrP類澱粉斑塊。由此推測,這些有病變的腦子,應該含有很多non-amyloid scrapie PrP。
然而要證實non-amyloid scrapie PrP的存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一則是因為cellular PrP和scrapie PrP原本就並存於神經細胞上,所以首先得用Proteinase K(PK)先將cellular PrP處理掉;二則是因為完整的scrapie PrP具有β-sheet結構,無法染上抗體,所以得用guanidinium先將scrapie PrP變性之後,才能染上抗體。
研究出這些技術之後,DeArmond才能將Sc237的prion蛋白質注入倉鼠的視丘,在1987 年做出了被譽為標竿文章(landwark article)的傑作。這篇文章,首度證實了PrP-amyloid plaque與non-amyloid scrapie PrP明顯不同的分布情況,而兩種區域裡,都可以發現星狀膠細胞的增生。接下來,利用西方墨點的方法,定量分析倉鼠腦中各區域的scrapie PrP的含量,而在1991年發表他們研究的結果,發現(1)、scrapie PrP會從接種的部位開始增生聚積;(2)、由scrapie PrP在腦部各區域聚積的時序來推測,scrapie PrP在腦中的擴散應該是藉由其間的連繫,也就是神經纖維來傳播;(3)、scrapie PrP先聚積在腦中1至2星期之後,腦組織才發生空泡及星狀膠細胞增生等情況;(4)、整個腦組織的scrapie PrP的含量的對數值,與腦組織感染力效價的對數值,兩者之間成正比。最後這一點,讓Prusiner更相信自己的prion假說,認為prion疾病就是由scrapie PrP所造成的。
根據這些研究的結果,Jendroska和DeArmond假設scrapie PrP是藉由神經軸突來傳播。如何進一步證實這項假設呢?這又得要靠另一種技術的突破。Prusiner實驗室中,一位名叫Taraboulos研究員,研發出一種名叫histoblot的技術,用肉眼就可以看到抗體在腦組織切片上的染色結果,不但很容易就可以看到scrapie PrP在腦內散播的情況,而且比前述的西方墨點的定量方式要早二個星期,就能偵測出腦內各區域的scrapie PrP的變化。如果將scrapie PrP注射到視丘,利用histoblot的方式,在一段時間之後,可以在大腦皮質的第4層也有scrapie PrP的聚積。這是支持scrapie PrP可藉由神經軸突傳播的有力的證據。
從實驗動物的觀察得知,由視丘傳到大腦約需2週的時間,因而推測scrapie PrP應該主要是靠慢速傳遞系統(slow anterograde axonal transport mechanism )來傳播。利用電子顯微鏡也可以看到 scrapie PrP堆積在突觸之前,因此,scrapie PrP似乎可以通過突觸,而影響突觸後神經元上的cellular PrP。
DeArmond是一位神經病理學者,原是以GFAP來研究星狀膠細胞。當他與Prusiner合作,以免疫染色的方式第一次看到類澱粉斑塊時,他毅然捨棄初衷,轉向prion疾病的研究。1985年,他們以電子顯微鏡的觀察,看到斑塊之中有很多含PrP27-30的絲狀結構,他們稱之為prion amyloid filament。這些發現首度將病理變化和prion兩者連在一起。
接下來的問題是:這些類澱粉斑塊是否就是造成神經組織發生病變的原因?就以西方墨點的方式來分析,不論是感染了羊搔癢症的倉鼠腦,或者是CJD病人的腦子,其腦中都含有大量的scrapie PrP,然而卻只有少量的PrP類澱粉斑塊。由此推測,這些有病變的腦子,應該含有很多non-amyloid scrapie PrP。
然而要證實non-amyloid scrapie PrP的存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一則是因為cellular PrP和scrapie PrP原本就並存於神經細胞上,所以首先得用Proteinase K(PK)先將cellular PrP處理掉;二則是因為完整的scrapie PrP具有β-sheet結構,無法染上抗體,所以得用guanidinium先將scrapie PrP變性之後,才能染上抗體。
研究出這些技術之後,DeArmond才能將Sc237的prion蛋白質注入倉鼠的視丘,在1987 年做出了被譽為標竿文章(landwark article)的傑作。這篇文章,首度證實了PrP-amyloid plaque與non-amyloid scrapie PrP明顯不同的分布情況,而兩種區域裡,都可以發現星狀膠細胞的增生。接下來,利用西方墨點的方法,定量分析倉鼠腦中各區域的scrapie PrP的含量,而在1991年發表他們研究的結果,發現(1)、scrapie PrP會從接種的部位開始增生聚積;(2)、由scrapie PrP在腦部各區域聚積的時序來推測,scrapie PrP在腦中的擴散應該是藉由其間的連繫,也就是神經纖維來傳播;(3)、scrapie PrP先聚積在腦中1至2星期之後,腦組織才發生空泡及星狀膠細胞增生等情況;(4)、整個腦組織的scrapie PrP的含量的對數值,與腦組織感染力效價的對數值,兩者之間成正比。最後這一點,讓Prusiner更相信自己的prion假說,認為prion疾病就是由scrapie PrP所造成的。
根據這些研究的結果,Jendroska和DeArmond假設scrapie PrP是藉由神經軸突來傳播。如何進一步證實這項假設呢?這又得要靠另一種技術的突破。Prusiner實驗室中,一位名叫Taraboulos研究員,研發出一種名叫histoblot的技術,用肉眼就可以看到抗體在腦組織切片上的染色結果,不但很容易就可以看到scrapie PrP在腦內散播的情況,而且比前述的西方墨點的定量方式要早二個星期,就能偵測出腦內各區域的scrapie PrP的變化。如果將scrapie PrP注射到視丘,利用histoblot的方式,在一段時間之後,可以在大腦皮質的第4層也有scrapie PrP的聚積。這是支持scrapie PrP可藉由神經軸突傳播的有力的證據。
從實驗動物的觀察得知,由視丘傳到大腦約需2週的時間,因而推測scrapie PrP應該主要是靠慢速傳遞系統(slow anterograde axonal transport mechanism )來傳播。利用電子顯微鏡也可以看到 scrapie PrP堆積在突觸之前,因此,scrapie PrP似乎可以通過突觸,而影響突觸後神經元上的cellular PrP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