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JD專欄--1. 最初的案例
1913年,28歲的Creutzfeldt在老師Alzheimer的指導之下,研究一個前所未見的案例。
病人是一位22歲的女性,在她16歲的時候,曾因為走路不穩來找過Alzheimer。病人的母親在56歲時不知道什麼原因去世了,而兄弟姊妹之中也有兩位罹患智能不足。病人的症狀包括顫抖,肌肉強直痙攣,錐體束症候,而且很快地變得走路愈來愈不穩,並有痴呆的現象。之後出現的症狀還包括眼震,身體僵硬,肌躍症,及不講話等情況。在發病12個月之後,病人因癲癇重積狀態而死。當時,Creutzfeldt在報告中並未提及腦中是否有空泡或是海綿狀病變。因為戰爭之故,這個案例一直到1920年才發表。
而在次年,37歲的Jakob也發表了4個他在漢堡大學所見的案例。前3個案例,Jakob稱之為spastic pseudosclerosis, disseminated encephalomyeloparly,文中他提到前人報告過的類似個案,包括Creutzfeldt的案例在內。Jakob的第4個案例,他則稱之為resembling pseudosclerosis。
Jakob當時有機會審視Creutzfeldt的病理切片,而且也取得Creutzfeldt論文的抽印本,他認為Creutzfeldt病人的病理變化和他的四位病人的病變很類似,所以他將這些病人歸成一類,稱之為spastic pseudosclerosis,然而Creutzfeldt卻不喜歡這個病名。
因為pseudosclerosis一詞,由Westphal在1883年提出,指的是一些臨床疑似多發性硬化症(multiple sclerosis),而後病理檢查卻證實不是多發性硬化症的病人;而後pseudosclerosis被視為是威爾森氏症的一種情況。
Jakob在發表最初的四個案例時,心裡雖也明白這些,但他仍認為這些病人是屬於pseudosclerosis的某一種型式。由於他和Creutzfeldt的病人很明顯地都有錐體束症狀,所以Jakob在pseudosclerosis之前又冠上spastic這個字。儘管Creutzfeldt同意Jakob將他們這五個病人歸成一類;然而,他卻不贊成這種病是屬於原先某種疾病的另一種特殊表現。Creutzfeldt堅持這一類的病應是一種新的神經學的疾病。
而今回溯來看這5個案例,其中以Jakob所報告的的第3位最重要。病人是一位42歲的男性,先有小腿疼痛,暈眩,及腹痛等症狀,接著發生兩腳無力,步態不穩,複視及智力退化。之後,發生口齒不清,顏面肌肉抽搐等情況。病人在發病之後9個月死亡,死前呈現完全失智的植物人狀態。Jakob認為這位病患的病理變化和Creutzfeldt的病人的病變很相似,但是Jakob依然沒提到空泡或海綿狀的病變。
Creutzfeldt的病人的切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遺失了,所以那位病人的切片中是否有典型的病變已不可考。而Jakob的四個案例中,只有這一位的切片,日後經多位學者一再審視之後,公認具有典型的變化。
Jakob研究的病理切片,日後繼續留給後人作為研究的材料,所得的病理報告,則由Jakob的學生Kirschbaum發表。其中有一位44歲的男性病人,名叫Paul Bacher,他的外祖母及外祖母的八位兄弟姊妹都死於不明原因的腦部疾病。後來,病人的妹妹也死了。Bacher及其妹妹的病理變化,呈現海綿狀的典型病變。Bacher的兩個小孩也有同樣的腦病變。由此可知,這類的疾病除了有偶發型之外,也還有顯性遺傳的型式。Brown在1994年,從切片上取得DNA,利用PCR的技術,找到PRNP基因上的突變,確定了家族性賈庫氏病的診斷。
留言
張貼留言